中新网广州8月21日电 题:苏炳添:为什么说我们是东西方体育交流的最大受益者?
中新社记者 张建岳 郭军 蔡敏杰
资料图:“亚洲飞人”苏炳添上第一堂课,耐心讲解起跑要领。暨南大学供图
8月1日晚,中国男子100米短跑运动员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以半决赛9.83秒、决赛9.98秒的优异成绩创造了历史。其中9.83秒不仅刷新了亚洲纪录,还超越了所有白人运动员,成为首位站上奥运会100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打破了人们对100米比赛的“种族论”偏见。
“我们是东西方体育交流的最大受益者。”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苏炳添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方问答》专访时表示,中国男子短跑项目近年来不断进步,成功跻身世界一流,这与中国田径贯彻“走出去、请进来”政策、践行科学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密不可分。
当地时间8月1日晚,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作为首位进入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中国人,他再次创造了历史。图为苏炳添赛后身披国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以下是采访记录摘要:
是时候结束“种族决定论”了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田径项目中的“种族决定论”?
苏炳添:所谓的“种族决定论”由来已久,我觉得是时候打破它了。虽然不同人种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差异,但我觉得问题其实并没有那么大,这些差异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比如百米短跑,一直有“亚洲人跑不进10秒”的说法。其实我觉得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的训练理念有些问题。但现在我们做到了:我们跑出了9.83秒的成绩,这就是打破“种族决定论”的最好证明。
中新社:当您站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赛道上时,很多人都感觉您89年前从刘长春手中接过了“接力棒”,为中国人、亚洲人、黄种人完成了一次重要的跨越。您觉得这次跨越背后有着怎样的集体意义?
苏炳添:刘长春为中国短跑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开创了先例。他就像我们最伟大的前辈,给我们指引方向,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参加奥运会。东京奥运会结束后,我说:“我完成了自己的梦想田径项目的,实现了前辈们的嘱托。”
当然,刘长春之后,参加奥运会的人更多了,也为我们打下了基础。因为每一个运动员的参与,他们的经验、技能等都会为这个项目留下“遗产”。就像我们不断探索,学习国外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一样。我充分利用所学的东西,取得了9秒83的成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我相信这个模式也会为未来下一批运动员留下很好的“遗产”。
对于我们短跑运动员来说,有一种情结。我真的希望年轻的运动员能够在现有的成绩基础上继续攀登。这次东京奥运会我获得了第六名。我真的希望他们将来能够获得第三名、第二名,甚至第一名。
中新社记者 富田 拍摄" src="" title="资料图:苏炳添在比赛中。中新社记者 富田 拍摄" />
资料图:苏炳添在比赛中。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科学训练是突破的关键
中新社:您觉得您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天赋的作用更大,还是科学训练的作用更大?
苏炳添:目前我觉得科学训练的作用更大。因为像我这种已经达到国家级水平的运动员,天赋可能很早就被定义了,但未来如何再挖掘潜力,可能要取决于国际接轨、科技支撑、医疗保障等一系列因素。
所谓科学的训练理念,是指符合专项竞技能力发展规律、人体生理机能状态变化规律和运动员个体特点的训练理念。科学训练强调质量。我们以前的训练方式是练好练好,不断加大专项训练的强度,好像这样才能心安。后来我们意识到练得多并不一定意味着跑得快。科学训练强调在训练中运用技巧,要求技术动作到位,不一定非要跑很多。这样可以让运动员在训练中保留更多的体力,身体也能恢复得更快。
中新社:能否介绍一下您自己的经历,比如师从外籍教练、出国训练的经历?
苏炳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最新的理念。我刚出国的时候,国外的教练让我做一些技术动作田径项目的,我觉得很奇怪,觉得自己跑不了快,跑不了快。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了解,我发现他们说的是对的。其实有些东西真的需要自己去体会、去体会,但是我那时候的水平还没有那么高。后来我慢慢对跑步有了更深的理解,意识到为什么我起跑很快,最后却失败了。百米比赛不是一口气冲到最前面,在跑步过程中要有一个节奏分配,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怎么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田径项目的,2014年底,我选择改变自己的起跑方式,得到了一个新的节奏。
兰迪·亨廷顿是一位典型的“科研型教练”。2017年11月,当我开始接受兰迪教练的训练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冠军模型”对我的身体和技术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和分析。随后,他根据我的身体和技术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经过一年多的针对性训练,我在技术参数和身体素质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也是我取得突破的关键。
在日常训练中,兰迪会根据赛前训练评估结果、运动员主观感受调查结果,确定当天运动员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协调性、技术训练的负荷测定,确保运动员避免伤病和过度训练,获得最佳训练效益。在专项素质训练中,他还会通过多种科研仪器设备进行全方位监控,确保训练负荷测定和运动技术的最优化。
中新社记者 杜洋 拍摄" src="" title="8月8日,东京奥运会闭幕式在日本东京新国立竞技场举行。图为中国代表团旗手苏炳添在闭幕式上高举国旗。中新社记者 杜洋 拍摄" />
8月8日,东京奥运会闭幕式在日本东京新国立竞技场举行。图为闭幕式上中国代表团旗手苏炳添高举国旗。中新社记者杜洋摄
“走出去、请进来”推动中国田径进步
中新社:包括短跑在内的中国田径整体项目取得巨大进步的秘诀是什么?
苏炳添:我觉得这些年中国田径进步最大的转折点应该是2015年、2016年,在中国田径实施的“1516”计划的框架下,我们主动选择走向国际,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田径项目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
一方面安排重点项目的骨干运动员多参加国际比赛,积累比赛经验;另一方面聘请高水平外籍教练员及其团队,引进先进的训练理念,助力重点项目成绩提升。
此外,田径运动管理中心还积极拓展田径强队的训练资源,将国内优秀运动员送往国外高水平俱乐部,学习更加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提高竞技水平。同时加大科研支持和训练装备引进力度,通过智力资本、先进训练理念和经验、硬件装备等引进,助力短跑项目成绩提升。
“打开大门办体育”的眼光和敢于改革适应的勇气,是新时代中国竞技体育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田径成绩大幅提升的重要条件。“走出去、请进来”的实施,给包括我、谢震业、莫有学、吴志强等在内的中国短跑运动员带来了巨大的利益。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中国短跑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一批新老短跑运动员不断提高个人最好成绩,才有了今天的巨大突破。
资料图:“亚洲飞人”苏炳添上第一堂课,耐心讲解起跑要领。暨南大学供图
期待下一个“苏炳添”
中新社:您觉得中国田径界会出现第二个苏炳添吗?
苏炳添:会的,一定会的。因为我能做到的事情,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别人能做到。至于他们能不能做得更好或者超越,我很期待。所有的记录都是用来打破的,我不是神,不可能我做到别人做不到,只有超越,才有进步。对我个人来说,我做到了,是因为我告诉全国人民,“我苏炳添做到了你们当时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通过努力,未来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
中新社:您认为体育在中西方交流中发挥什么作用?
苏炳添:我觉得我们是最大的受益者。西方的体育技术和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目前我们整个团队的训练其实已经开始科学化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最大的就是我们。东京奥运会之前,我们还请了一位美国的生物力学专家帮我们做跑步测试,他从训练视频里很快分析出了我们所有人的不足。我觉得他们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完)
苏炳添,1989年8月29日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中国男子田径队短跑运动员,暨南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男子100米亚洲纪录9秒83的保持者。
最新直播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王军霞夺得中国首枚长跑金牌,退役后生活揭秘
2024上海网球大师赛:吴易昺战胜纳加尔,拿下今年首场巡回赛胜利
吴易昺赢得ATP250达拉斯站冠军,创造中国网球新历史
英国纽卡斯尔大北跑半程马拉松:大迫杰的辉煌战绩与成长故事
2024国缘V3杯济南国际网球公开赛男单签表揭晓,吴易昺持外卡出战
朱建华:从跳高王子到退役后的生活,30年后的现状揭秘
2024上海劳力士大师赛首日:吴易昺战胜印度选手纳加尔,为中国男网取得开门红
2024广州黄埔国际网球公开赛:吴易昺与丘里奇参赛,ATP挑战赛100级别赛事
2025天星调良马术贺岁杯室内场地障碍赛暨超级马术俱乐部联赛总决赛报名通知
青少年马术培训夏令营:骑乘与马房知识结合,提升马术素养与情商教育
JRKAN直播 版权所有 XML地图 备案号:晋ICP备2024029651号
JRKAN直播JRS直播吧是国内最好的体育直播网站,JRKAN直播内容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主要提供足球直播、篮球直播,电竞直播,我们努力做最好的直播吧